素材火翻译公司banner

栏目导航

网站导航

《深闺里》                   《中国惊雷》

    近日,我馆收到了一批珍贵捐赠——出版于1914年至1950年代的29本有关中国的英文原版图书。

    这批图书的部分作者曾长期生活在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英国人庄士敦,193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20世纪40年代英文畅销书《宋氏三姐妹》的作者、美国女作家项美丽,美国著名记者白修德,意大利外交官丹尼尔·维尔等。

    这批图书展示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近现代中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参考。

    捐赠者理查德·维能·希尔(1908—1992),美国陆军少校。1937年,希尔作为上海万国商团联合自卫军成员参与了抵抗日军的侵略。1942年,在美国加入陆军,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44年,奉命派到中国,主要从事营救落难美国飞行员的工作,与中国军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44—1945年在日军敌后与希尔少校一起工作的中国团队,中为希尔

    1945年,希尔回到美国。后著有《我与日本帝国的战争》一书,记述了在中国的经历和见闻,充满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恶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他在书中深情表白:“谨以此书献给那些勇敢的中国人,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帮我完成任务,并无数次地帮我脱离险境。”

《我与日本帝国的战争》(陈守仁等译,2015年版)

    希尔少校晚年与侨领陈守仁毗邻而居,并成为很好的朋友,曾嘱托在他百年之后将所存与中国有关的藏品捐赠给中国相关机构。

    陈守仁先生是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2015年作为海外列席代表参加了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为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2017年7月,中国政协文史馆与海外侨胞联手推出“共同的抗战——海外侨胞征集援华抗战史料汇展”。陈守仁先生对展览倾注了大量心血,因展览与我馆结缘。

陈守仁在我馆召开的“共同的抗战”展览座谈会上发言

    陈守仁先生不忘希尔少校的遗愿,不负所托,最终决定将希尔少校珍藏多年的图书赠予我馆。

部分捐赠图书介绍

    《中国惊雷》,白修德(Theodore H.White)等著,1946年在美国纽约出版。抗日战争时期作者为美国《时代》周刊驻陪都重庆记者,曾采写大量关于中国战场的报道,访问延安后写作此书,出版后影响巨大。

    《紫禁城的黄昏》,庄士敦(Reginald F.Johnston)著,1934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作者为溥仪老师,溥仪为该书作序。

    《深闺里》,赛珍珠(Pearl S.Buck)著,1946年在美国纽约出版。作者为美国翻译家、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新闻为重——一名记者在战乱中国》,宝爱莲(Edna Lee Booker)著,1940年在美国纽约出版。作者是20世纪初唯一近距离接触中国军阀生活的西方记者,先后采访了张作霖、吴佩孚、阎锡山、曹锟等人。

    《笑容满面的外交家》,丹尼尔·维尔(Daniele Vare)著,1938年在英国出版。作者曾任意大利驻华公使。

    《我的中国岁月(1926-1941)》,哈雷特·阿班(Hallett Abend)著,1943年美国纽约出版。作者曾任《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

    《中国油灯》,爱丽丝·蒂斯达尔·霍巴特(Alice Tisdale Hobart)著,1933年在美国纽约出版。美国著名畅销小说,以探究中国文化以及中美关系为主,后改编为同名电影,是第一部反映中国的影片。

    《中国政府》,林叠(Kalfred Dip Lum)著,1934年在上海出版。作者祖籍中国,出生于美国,曾任国民政府官员。

    《我眼中的中国》,项美丽(Emily Hahn)著,1944年在美国费城出版。

    《中国探戈》,赫伯特·费(Herbert Feis)著,1953年在美国纽约出版。作者为国际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本书叙述了从珍珠港事变到马歇尔调停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史。

    捐赠图书中,还有3本中国人的著作。

    《中国命运》,蒋介石著,1947年在美国纽约出版。

    《骆驼祥子》,老舍著,伊万·金(Evan King)翻译,1945年在美国纽约出版。

    《中国食谱》,杨步伟著,1945年在美国纽约出版,成为美国当年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