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火翻译公司banner

栏目导航

网站导航

 

欧阳自远院士

2007年10月24日18时许,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直刺苍穹,实现了国人的千年奔月梦想。这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半世纪风雨兼程结出的硕果。

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实现了航天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欧阳自远院士为代表的航天人为实现中国的空间探测梦想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中国道路

    讲 述 人:欧阳自远

时间地点:2017年1月5日,中国政协文史馆;2017年7月5日,中科院办公室

人物简介:欧阳自远,1935年10月生,江西吉安人。著名地球化学与天体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曾担任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应用科学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2014年11月,为弘扬欧阳自远的学术贡献和科学精神,国家天文台将一颗由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正式编号8919的小行星命名为“欧阳自远星”。

2017年1月5日,欧阳自远院士应邀到中国政协文史馆做关于中国探月工程的讲座

一、人类空间时代的到来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1957年我在中国科学院做研究生。这一年,世界上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大事: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次宣布了人类空间时代的到来。听到这条信息,我极为震撼。我们国家那时没有条件,可谓“一穷二白”:没有科学研究的队伍、技术能力和资金。这件事情标志着人类科技发展的一个方向,而我们还没有能力去发射卫星,也不知道发射卫星究竟会有什么样的技术难题。卫星事业对于国家的军事、技术、通讯、气象、资源等各个方面有着无穷无尽的发展前景。那时我很激动,坚信我们国家一定会朝着这条道路发展。

二、“阿波罗计划”带来的震撼

1969年,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      

1958年,苏联和美国开始探测月球。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冷战,空间霸权是军事实力较量的一个基点。两个国家在十几年的时间内,连续发射了108颗探测器,当时苏联遥遥领先。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总统肯尼迪下定决心,组织全美国的力量要一举把苏联彻底打垮。美国人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情:他们组织了2万多家企业、200多个大学和五六十个研究所,共计40万人的强大队伍来实现“阿波罗计划”——载人登月。1969年,他们终于实现了载人登月,连续6次共有12名美国人登上了月球。迄今为止,我们人类也只有这12个人离开过地球到达另一个天体。在这项最激烈的竞争当中,苏联无一人登上月球,在军事实力、技术能力方面都远不如美国,彻底失败了。“阿波罗计划”带动了美国六七十年代全部高新技术的发展,垄断了空间霸权,甚至对后来苏联政治上的解体,“阿波罗计划”都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此过程中,我隐约感到我们国家也一定会朝这个方向去走,我们不能只研究地下的东西,也要有研究“天上的东西”的本事!那能不能搞点儿天上的东西来?美国载人登月采回月亮样品381.7公斤,苏联采回0.3公斤,人家都有月亮样品,而我们什么都没有!但我确信总有办法得到“天上的东西”。 

三、研究“天上的东西”

广西南丹铁陨石

我想到了陨石,天上会掉下陨石,有铁的,也有石头的,虽然类型不一样,但总可以研究。

1958年,全国正在大炼钢铁。当时有一个超英赶美的重大任务——生产1070万吨钢。当时全国都是小高炉,把铁矿石堆进去,经过高温熔解,熔出铁水,最后铸铁,生产出一块块的铁疙瘩。在广西河池南丹一带,人们从山上找来一块块铁疙瘩当矿石,但是那个地方的铁矿石,怎么加温都熔不掉。这是什么矿石?怎么与别的铁矿石不一样?后来他们拿了一块儿找到中国科学院。我看后确认这不是矿石,而是一块从天上掉下来的铁陨石,本身就是不锈钢。这种钢是在天体的核心慢慢冷却炼出来的,100万年才冷却1度,所以这种钢结构人是造不出来的。当时全国没人研究陨石,我就收集了不少这种铁石头。因为它毕竟是“天上的东西”,我是研究矿石的,就想研究一下“天上的东西”与地上的东西的差别。于是,我自己通过做这方面的科研,培养出了一支研究“天上的东西”的队伍。

四、国礼——来自月亮的石头

阿波罗十二号飞船采集的月海玄武岩样品

 1978年5月,美国总统卡特派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送给我们一块来自月亮的石头。当时他送给华国锋主席两件礼品:一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据说这面国旗曾被带到月亮上又带回来,当然很珍贵;第二个是从月亮上采回来的石头,放在有机玻璃里面。据说华国锋主席问中国有没有哪位科学家能够把这份月亮的石头详细分析出来。其实,那块石头嵌在有机玻璃里面摸不着,只有一点点,看起来有大拇指大。问教育部,说没人搞过;问中国科学院,也说没人搞过。后来有人提议让我这个专门研究天上掉下来的东西的人试试。

我们到中央办公厅取了这块石头。打开有机玻璃,看起来有上百克的石头实际只有小黄豆大小,1克重,很珍贵。我当时决定用一半做全面解剖,另一半送给北京天文馆供国人参观。我用这一半,组织人全面解剖、研究、分析,并整理成文章发表出去,共14篇。后来美国人对中国人取得的研究成果异常佩服。所以,我觉得研究月亮上的石头也不过如此,和我研究陨石和地上的石头是一样的研究方法。

五、十年磨一剑

2003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

 1993年,我们国家载人航天立项了。我们分析了当时的条件:第一,我国火箭、卫星的相关技术都很成熟;第二,有一支科学方面的人才队伍;第三,我们国家的技术完全能够实现对月球的探测。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立即开展了中国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搞了一年多,经过几轮专家评审,最后一致认为中国开展月球探测,非常有必要,完全有可能,应立即开展!好啊,这一关算过了。

后来又提出一个要求,搞月球探测不能发射一次就完了,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到底中国怎么搞下去?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又组织力量研究中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战略与长远规划。这件事情又搞了快两年,我们提出了中国的月球探测分为三个大阶段的设想: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建设月球基地。在无人月球探测阶段,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步走”:第一步绕月探测,全面了解月球;第二步落月探测,精细了解局部地区;第三步取样后返回,即把月球的东西拿回来研究。我们已经有了研究月球的东西的经验,要组织全国的力量,要形成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这三步后来总结为“绕”“落”“回”。

最后,经过专家认证、评审,认为这个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密切地结合了国际上的发展前沿和我们国家实际的科学技术能力,是很好的规划,评审也通过了。

紧接着就是要提出具体需求,因为第一次搞很关键,必须讲清楚:要解决哪几个问题?为什么要解决这几个问题?要解决这几个问题需要配置什么设备?对卫星飞行有什么要求?所有分系统要达到什么要求才能够最终满足科学上的要求?所以下一步就是精细地做设计,这样又搞了3年。从1993年到2003年,整整10年论证,我们完全做到了心中有数。 

六、剑刺苍穹

“嫦娥一号”传回我国第一幅月面图

2003年,我们以国防科工委的名义申请了实施中国首次探月的报告。孙家栋院士对整个系统的关键技术一目了然,由他担任组长,我为副组长。整个探月工程领导小组由总指挥、总设计师和首席科学家组成,被誉为探月工程的“三驾马车”。

2004年大年初二,温家宝总理批准了我国第一次月球探测的立项报告,就这样开始了我国的第一次月球探测。

“嫦娥二号”拍摄的月球影像图

当时我们要报经费,参考美国探月工程花费资金,人家都觉得我们这个经费是个天文数字,我们经过反复商量,申报了完成第一次月球探测的全部经费,包括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嫦娥一号”火箭探测器、相关取回来全部资料的研究及成果等,一共14亿人民币。这14亿,我也说不清楚,到底是多还是少,恰好当时北京市宣布新建几条地铁线路,每公里地铁的造价是7亿。所以我们说,中国第一次月球探测实现全部目标所花的钱相当于北京市修两公里地铁的经费。最后我们真的完成了所有预定任务。

我们又准备了三年,2007年“嫦娥一号”正式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全部科学目标。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为后续任务验证了部分关键技术,并成功进行了多项拓展试验。

“嫦娥三号”拍摄的“玉兔号”巡视器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嫦娥三号”拍摄的月球表面图

     
    “嫦娥四号”计划于2018年发射,执行抵达人类探测器未曾触及的“月球背面”。

“嫦娥五号”最快也将于2018年发射,执行首次月球表面采样返回的任务。

中国踏上了探索星辰大海的征程!

 
附:

 中国探月工程一览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西昌成功发射。它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嫦娥一号”传回了中国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在西昌成功发射,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精准成像。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在西昌发射,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探测器月面软着陆的国家,也是近四十年来人类探测器再次登月。

2018年计划发射“嫦娥四号”,任务是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月球正面与背面磁场环境非常不同。

“嫦娥五号”最快也将于 2018年发射,任务是实现月球取样并返回地球。

    讲 述 人:欧阳自远

时间地点:2017年1月5日,中国政协文史馆;2017年7月5日,中科院办公室

人物简介:欧阳自远,1935年10月生,江西吉安人。著名地球化学与天体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曾担任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应用科学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2014年11月,为弘扬欧阳自远的学术贡献和科学精神,国家天文台将一颗由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正式编号8919的小行星命名为“欧阳自远星”。

2017年1月5日,欧阳自远院士应邀到中国政协文史馆做关于中国探月工程的讲座

一、人类空间时代的到来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1957年我在中国科学院做研究生。这一年,世界上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大事: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次宣布了人类空间时代的到来。听到这条信息,我极为震撼。我们国家那时没有条件,可谓“一穷二白”:没有科学研究的队伍、技术能力和资金。这件事情标志着人类科技发展的一个方向,而我们还没有能力去发射卫星,也不知道发射卫星究竟会有什么样的技术难题。卫星事业对于国家的军事、技术、通讯、气象、资源等各个方面有着无穷无尽的发展前景。那时我很激动,坚信我们国家一定会朝着这条道路发展。

二、“阿波罗计划”带来的震撼

1969年,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      

1958年,苏联和美国开始探测月球。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冷战,空间霸权是军事实力较量的一个基点。两个国家在十几年的时间内,连续发射了108颗探测器,当时苏联遥遥领先。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总统肯尼迪下定决心,组织全美国的力量要一举把苏联彻底打垮。美国人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情:他们组织了2万多家企业、200多个大学和五六十个研究所,共计40万人的强大队伍来实现“阿波罗计划”——载人登月。1969年,他们终于实现了载人登月,连续6次共有12名美国人登上了月球。迄今为止,我们人类也只有这12个人离开过地球到达另一个天体。在这项最激烈的竞争当中,苏联无一人登上月球,在军事实力、技术能力方面都远不如美国,彻底失败了。“阿波罗计划”带动了美国六七十年代全部高新技术的发展,垄断了空间霸权,甚至对后来苏联政治上的解体,“阿波罗计划”都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此过程中,我隐约感到我们国家也一定会朝这个方向去走,我们不能只研究地下的东西,也要有研究“天上的东西”的本事!那能不能搞点儿天上的东西来?美国载人登月采回月亮样品381.7公斤,苏联采回0.3公斤,人家都有月亮样品,而我们什么都没有!但我确信总有办法得到“天上的东西”。 

三、研究“天上的东西”

广西南丹铁陨石

我想到了陨石,天上会掉下陨石,有铁的,也有石头的,虽然类型不一样,但总可以研究。

1958年,全国正在大炼钢铁。当时有一个超英赶美的重大任务——生产1070万吨钢。当时全国都是小高炉,把铁矿石堆进去,经过高温熔解,熔出铁水,最后铸铁,生产出一块块的铁疙瘩。在广西河池南丹一带,人们从山上找来一块块铁疙瘩当矿石,但是那个地方的铁矿石,怎么加温都熔不掉。这是什么矿石?怎么与别的铁矿石不一样?后来他们拿了一块儿找到中国科学院。我看后确认这不是矿石,而是一块从天上掉下来的铁陨石,本身就是不锈钢。这种钢是在天体的核心慢慢冷却炼出来的,100万年才冷却1度,所以这种钢结构人是造不出来的。当时全国没人研究陨石,我就收集了不少这种铁石头。因为它毕竟是“天上的东西”,我是研究矿石的,就想研究一下“天上的东西”与地上的东西的差别。于是,我自己通过做这方面的科研,培养出了一支研究“天上的东西”的队伍。

四、国礼——来自月亮的石头

阿波罗十二号飞船采集的月海玄武岩样品

 1978年5月,美国总统卡特派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送给我们一块来自月亮的石头。当时他送给华国锋主席两件礼品:一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据说这面国旗曾被带到月亮上又带回来,当然很珍贵;第二个是从月亮上采回来的石头,放在有机玻璃里面。据说华国锋主席问中国有没有哪位科学家能够把这份月亮的石头详细分析出来。其实,那块石头嵌在有机玻璃里面摸不着,只有一点点,看起来有大拇指大。问教育部,说没人搞过;问中国科学院,也说没人搞过。后来有人提议让我这个专门研究天上掉下来的东西的人试试。

我们到中央办公厅取了这块石头。打开有机玻璃,看起来有上百克的石头实际只有小黄豆大小,1克重,很珍贵。我当时决定用一半做全面解剖,另一半送给北京天文馆供国人参观。我用这一半,组织人全面解剖、研究、分析,并整理成文章发表出去,共14篇。后来美国人对中国人取得的研究成果异常佩服。所以,我觉得研究月亮上的石头也不过如此,和我研究陨石和地上的石头是一样的研究方法。

五、十年磨一剑

2003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

 1993年,我们国家载人航天立项了。我们分析了当时的条件:第一,我国火箭、卫星的相关技术都很成熟;第二,有一支科学方面的人才队伍;第三,我们国家的技术完全能够实现对月球的探测。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立即开展了中国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搞了一年多,经过几轮专家评审,最后一致认为中国开展月球探测,非常有必要,完全有可能,应立即开展!好啊,这一关算过了。

后来又提出一个要求,搞月球探测不能发射一次就完了,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到底中国怎么搞下去?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又组织力量研究中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战略与长远规划。这件事情又搞了快两年,我们提出了中国的月球探测分为三个大阶段的设想: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建设月球基地。在无人月球探测阶段,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步走”:第一步绕月探测,全面了解月球;第二步落月探测,精细了解局部地区;第三步取样后返回,即把月球的东西拿回来研究。我们已经有了研究月球的东西的经验,要组织全国的力量,要形成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这三步后来总结为“绕”“落”“回”。

最后,经过专家认证、评审,认为这个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密切地结合了国际上的发展前沿和我们国家实际的科学技术能力,是很好的规划,评审也通过了。

紧接着就是要提出具体需求,因为第一次搞很关键,必须讲清楚:要解决哪几个问题?为什么要解决这几个问题?要解决这几个问题需要配置什么设备?对卫星飞行有什么要求?所有分系统要达到什么要求才能够最终满足科学上的要求?所以下一步就是精细地做设计,这样又搞了3年。从1993年到2003年,整整10年论证,我们完全做到了心中有数。 

六、剑刺苍穹

“嫦娥一号”传回我国第一幅月面图

2003年,我们以国防科工委的名义申请了实施中国首次探月的报告。孙家栋院士对整个系统的关键技术一目了然,由他担任组长,我为副组长。整个探月工程领导小组由总指挥、总设计师和首席科学家组成,被誉为探月工程的“三驾马车”。

2004年大年初二,温家宝总理批准了我国第一次月球探测的立项报告,就这样开始了我国的第一次月球探测。

“嫦娥二号”拍摄的月球影像图

当时我们要报经费,参考美国探月工程花费资金,人家都觉得我们这个经费是个天文数字,我们经过反复商量,申报了完成第一次月球探测的全部经费,包括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嫦娥一号”火箭探测器、相关取回来全部资料的研究及成果等,一共14亿人民币。这14亿,我也说不清楚,到底是多还是少,恰好当时北京市宣布新建几条地铁线路,每公里地铁的造价是7亿。所以我们说,中国第一次月球探测实现全部目标所花的钱相当于北京市修两公里地铁的经费。最后我们真的完成了所有预定任务。

我们又准备了三年,2007年“嫦娥一号”正式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全部科学目标。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为后续任务验证了部分关键技术,并成功进行了多项拓展试验。

“嫦娥三号”拍摄的“玉兔号”巡视器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嫦娥三号”拍摄的月球表面图

     
    “嫦娥四号”计划于2018年发射,执行抵达人类探测器未曾触及的“月球背面”。

“嫦娥五号”最快也将于2018年发射,执行首次月球表面采样返回的任务。

中国踏上了探索星辰大海的征程!

 
附:

 中国探月工程一览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西昌成功发射。它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嫦娥一号”传回了中国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在西昌成功发射,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精准成像。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在西昌发射,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探测器月面软着陆的国家,也是近四十年来人类探测器再次登月。

2018年计划发射“嫦娥四号”,任务是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月球正面与背面磁场环境非常不同。

“嫦娥五号”最快也将于 2018年发射,任务是实现月球取样并返回地球。

    讲 述 人:欧阳自远

时间地点:2017年1月5日,中国政协文史馆;2017年7月5日,中科院办公室

人物简介:欧阳自远,1935年10月生,江西吉安人。著名地球化学与天体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曾担任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应用科学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2014年11月,为弘扬欧阳自远的学术贡献和科学精神,国家天文台将一颗由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正式编号8919的小行星命名为“欧阳自远星”。

2017年1月5日,欧阳自远院士应邀到中国政协文史馆做关于中国探月工程的讲座

一、人类空间时代的到来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1957年我在中国科学院做研究生。这一年,世界上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大事: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次宣布了人类空间时代的到来。听到这条信息,我极为震撼。我们国家那时没有条件,可谓“一穷二白”:没有科学研究的队伍、技术能力和资金。这件事情标志着人类科技发展的一个方向,而我们还没有能力去发射卫星,也不知道发射卫星究竟会有什么样的技术难题。卫星事业对于国家的军事、技术、通讯、气象、资源等各个方面有着无穷无尽的发展前景。那时我很激动,坚信我们国家一定会朝着这条道路发展。

二、“阿波罗计划”带来的震撼

1969年,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      

1958年,苏联和美国开始探测月球。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冷战,空间霸权是军事实力较量的一个基点。两个国家在十几年的时间内,连续发射了108颗探测器,当时苏联遥遥领先。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总统肯尼迪下定决心,组织全美国的力量要一举把苏联彻底打垮。美国人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情:他们组织了2万多家企业、200多个大学和五六十个研究所,共计40万人的强大队伍来实现“阿波罗计划”——载人登月。1969年,他们终于实现了载人登月,连续6次共有12名美国人登上了月球。迄今为止,我们人类也只有这12个人离开过地球到达另一个天体。在这项最激烈的竞争当中,苏联无一人登上月球,在军事实力、技术能力方面都远不如美国,彻底失败了。“阿波罗计划”带动了美国六七十年代全部高新技术的发展,垄断了空间霸权,甚至对后来苏联政治上的解体,“阿波罗计划”都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此过程中,我隐约感到我们国家也一定会朝这个方向去走,我们不能只研究地下的东西,也要有研究“天上的东西”的本事!那能不能搞点儿天上的东西来?美国载人登月采回月亮样品381.7公斤,苏联采回0.3公斤,人家都有月亮样品,而我们什么都没有!但我确信总有办法得到“天上的东西”。 

三、研究“天上的东西”

广西南丹铁陨石

我想到了陨石,天上会掉下陨石,有铁的,也有石头的,虽然类型不一样,但总可以研究。

1958年,全国正在大炼钢铁。当时有一个超英赶美的重大任务——生产1070万吨钢。当时全国都是小高炉,把铁矿石堆进去,经过高温熔解,熔出铁水,最后铸铁,生产出一块块的铁疙瘩。在广西河池南丹一带,人们从山上找来一块块铁疙瘩当矿石,但是那个地方的铁矿石,怎么加温都熔不掉。这是什么矿石?怎么与别的铁矿石不一样?后来他们拿了一块儿找到中国科学院。我看后确认这不是矿石,而是一块从天上掉下来的铁陨石,本身就是不锈钢。这种钢是在天体的核心慢慢冷却炼出来的,100万年才冷却1度,所以这种钢结构人是造不出来的。当时全国没人研究陨石,我就收集了不少这种铁石头。因为它毕竟是“天上的东西”,我是研究矿石的,就想研究一下“天上的东西”与地上的东西的差别。于是,我自己通过做这方面的科研,培养出了一支研究“天上的东西”的队伍。

四、国礼——来自月亮的石头

阿波罗十二号飞船采集的月海玄武岩样品

 1978年5月,美国总统卡特派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送给我们一块来自月亮的石头。当时他送给华国锋主席两件礼品:一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据说这面国旗曾被带到月亮上又带回来,当然很珍贵;第二个是从月亮上采回来的石头,放在有机玻璃里面。据说华国锋主席问中国有没有哪位科学家能够把这份月亮的石头详细分析出来。其实,那块石头嵌在有机玻璃里面摸不着,只有一点点,看起来有大拇指大。问教育部,说没人搞过;问中国科学院,也说没人搞过。后来有人提议让我这个专门研究天上掉下来的东西的人试试。

我们到中央办公厅取了这块石头。打开有机玻璃,看起来有上百克的石头实际只有小黄豆大小,1克重,很珍贵。我当时决定用一半做全面解剖,另一半送给北京天文馆供国人参观。我用这一半,组织人全面解剖、研究、分析,并整理成文章发表出去,共14篇。后来美国人对中国人取得的研究成果异常佩服。所以,我觉得研究月亮上的石头也不过如此,和我研究陨石和地上的石头是一样的研究方法。

五、十年磨一剑

2003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

 1993年,我们国家载人航天立项了。我们分析了当时的条件:第一,我国火箭、卫星的相关技术都很成熟;第二,有一支科学方面的人才队伍;第三,我们国家的技术完全能够实现对月球的探测。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立即开展了中国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搞了一年多,经过几轮专家评审,最后一致认为中国开展月球探测,非常有必要,完全有可能,应立即开展!好啊,这一关算过了。

后来又提出一个要求,搞月球探测不能发射一次就完了,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到底中国怎么搞下去?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又组织力量研究中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战略与长远规划。这件事情又搞了快两年,我们提出了中国的月球探测分为三个大阶段的设想: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建设月球基地。在无人月球探测阶段,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步走”:第一步绕月探测,全面了解月球;第二步落月探测,精细了解局部地区;第三步取样后返回,即把月球的东西拿回来研究。我们已经有了研究月球的东西的经验,要组织全国的力量,要形成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这三步后来总结为“绕”“落”“回”。

最后,经过专家认证、评审,认为这个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密切地结合了国际上的发展前沿和我们国家实际的科学技术能力,是很好的规划,评审也通过了。

紧接着就是要提出具体需求,因为第一次搞很关键,必须讲清楚:要解决哪几个问题?为什么要解决这几个问题?要解决这几个问题需要配置什么设备?对卫星飞行有什么要求?所有分系统要达到什么要求才能够最终满足科学上的要求?所以下一步就是精细地做设计,这样又搞了3年。从1993年到2003年,整整10年论证,我们完全做到了心中有数。 

六、剑刺苍穹

“嫦娥一号”传回我国第一幅月面图

2003年,我们以国防科工委的名义申请了实施中国首次探月的报告。孙家栋院士对整个系统的关键技术一目了然,由他担任组长,我为副组长。整个探月工程领导小组由总指挥、总设计师和首席科学家组成,被誉为探月工程的“三驾马车”。

2004年大年初二,温家宝总理批准了我国第一次月球探测的立项报告,就这样开始了我国的第一次月球探测。

“嫦娥二号”拍摄的月球影像图

当时我们要报经费,参考美国探月工程花费资金,人家都觉得我们这个经费是个天文数字,我们经过反复商量,申报了完成第一次月球探测的全部经费,包括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嫦娥一号”火箭探测器、相关取回来全部资料的研究及成果等,一共14亿人民币。这14亿,我也说不清楚,到底是多还是少,恰好当时北京市宣布新建几条地铁线路,每公里地铁的造价是7亿。所以我们说,中国第一次月球探测实现全部目标所花的钱相当于北京市修两公里地铁的经费。最后我们真的完成了所有预定任务。

我们又准备了三年,2007年“嫦娥一号”正式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全部科学目标。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为后续任务验证了部分关键技术,并成功进行了多项拓展试验。

“嫦娥三号”拍摄的“玉兔号”巡视器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嫦娥三号”拍摄的月球表面图

     
    “嫦娥四号”计划于2018年发射,执行抵达人类探测器未曾触及的“月球背面”。

“嫦娥五号”最快也将于2018年发射,执行首次月球表面采样返回的任务。

中国踏上了探索星辰大海的征程!

 
附:

 中国探月工程一览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西昌成功发射。它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嫦娥一号”传回了中国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在西昌成功发射,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精准成像。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在西昌发射,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探测器月面软着陆的国家,也是近四十年来人类探测器再次登月。

2018年计划发射“嫦娥四号”,任务是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月球正面与背面磁场环境非常不同。

“嫦娥五号”最快也将于 2018年发射,任务是实现月球取样并返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