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火翻译公司banner

栏目导航

网站导航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教育之道”。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思政课教学被赋予新的使命与内涵。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形式,更是一种价值观念的传递与培养。

如何构建“大思政”体系,打造一个深度融合、互促共生的教育生态系统,把“大思政课”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6月30日,全国政协教育界别协商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议题,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开展协商交流,为打好思政教育一体化推进“组合拳”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提到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问题。在他看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需要针对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把握各学段的差异性,又实现各学段的有机衔接,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学段封闭割裂、简单重复、与学生认知阶段脱节等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统一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包含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体,不仅要求在部分中把握整体,而且要求在整体中把握部分。”

刘林提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既要明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边界,保持必要的张力;又要形成层次贯通学段目标合理的课程体系,实现学段目标与教育工作目标、学生培养目标的衔接性与贯通性,增强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和实效。

“除了大中小学这种纵向的‘一体化’,家校社协同这种横向的‘一体化’也很重要。”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说道。

张志勇告诉大家,教育国情调查中心经过多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家庭教育的关注重心正从单一学业竞争转向全面发展。在家长最关切的教育要素排序中,身心健康持续位居首位,道德品行养成跃居第二,学业成绩位列第三。

“这种转变折射出全社会对立德树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的共识度越来越高,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思想基础正在形成。”张志勇表示。

他建议,从深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和载体建设上下功夫,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协调机制,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教育职责;统筹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形成课程资源清单,纳入学校校外实践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把亲子运动、亲子阅读、亲子劳动、亲子研学等纳入协同育人课程,作为协同育人落地有效载体和可行抓手。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目前家校社的协同还多停留在表层的配合上,没有过渡到价值观引导的深层次协同。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本质就是要构建价值观传导的共同体,因此,要加强三方在思政目标上的深度融入,优化生态,真正达到协同育人的功效。”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郑富芝直言。

作为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执委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倪邦文关注的是思政教育中的组织载体问题。

在他看来,青少年追求政治进步“人生三部曲”的个体诉求以及“少先队—共青团—中国共产党”的育人载体设计,为党团队阶梯式育人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先决条件。而要真正发挥出党团队在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中的育人实效,必须走上制度化道路。

“要在全社会、全教育系统搭建党团队一体化建设及阶梯式育人机制,通过制度设计,使社会各界、大中小学突破行政管理的条块分割,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作’的育人合力。”倪邦文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认为,思政课教学体系建构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高带来新挑战。

“这就需要我们解决好高质量推进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向同行,高质量推进世情国情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互联网教育等问题,融会贯通、系统推进,提高思政课的‘到课率’‘抬头率’,真正实现‘入脑入心’。”张政文说。

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委员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认真记录、回应交流。

“今天交流的内容都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课题,我们将围绕委员们的意见建议继续深入研究,做好相关工作,也希望能和委员们保持联系,继续探讨交流。”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余先亭说。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立足本职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协委员,我们有义务结合履职围绕铸魂育人建言献策,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懈奋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高教集团董事长李孝轩道出了与会委员们的心声。(记者 吕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