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火翻译公司banner

栏目导航

网站导航

截至2024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0%;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023万人,占总人口的15.6%。随着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社会适老化改造正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环,社会适老化改造旨在通过改造住宅、社区环境、城市建设、数字技术和工具等多方面手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便利程度。“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的目标任务。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十四五”时期,我国适老化改造取得了哪些成效和经验,还存在哪些短板?“十五五”期间,如何进一步健全适老化改造机制,让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更加协调适配。近期,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就“加快社会适老化改造,共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赴上海市开展民主监督视察。9月4日,全国政协社法委围绕这一议题召开对口协商座谈会,组织部分委员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面对面交流,就相关问题协商探讨。

坚持问题导向 多方合力推进

根据全国政协围绕“十四五”规划实施开展民主监督的工作计划,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从2021年开始,连续5年围绕“加快社会适老化改造”开展民主监督调研,并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今年是第五年。

5年来,委员们积极参与民主监督工作,边调研边思考边总结,切身感受到社会适老化改造的可喜变化。

“‘十四五’时期,党和国家在社会适老化改造上加大工作力度,采取了不少新措施,新做法取得了新成效。”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来明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促进社会适老化改造市场和“银发经济”发展,满足中高收入老年群体的多层次需求;将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为结合起来,为促进老年人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参与国家建设创造条件;加强适老化改造的制度建设和政策保障,推动适老化改造“改得起”。

据了解,“十四五”时期,共完成224万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28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均超额完成“十四五”任务目标。

“总体来看,当前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社会适老化改造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曾多次参与民主监督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程凯表示,目前还存在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社会适老化改造资金投入不足;居家适老化,改造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水平不高等问题。

此外,在调研中委员们还发现,社会适老化改造政策的预期效果尚未完全实现,仍面临居家养老理念不稳固、社区养老制度不统一、医养结合不到位、专业人才不充足等问题,部分群体出现“养老焦虑”现象。

“推进‘十五五’时期社会适老化改造,要坚持问题导向。”张来明建议,聚焦高频场景,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规范老年用品和服务市场发展,筑牢质量安全底线;坚持科技赋能,推动适老化改造智能化应用,推动政策协同,让优惠真正惠及老年人;探索将长期护理保险与适老化改造更好结合,破解居家改造筹资难题;推广践行全龄友好的改造理念,通过补贴方式促进专业服务供给,提高适老化改造质量。

在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建军看来,经过这几年探索,居家和社区养老的政策框架初步建立,实践经验日益成熟。社会共识不断扩大,当务之急是规划引领,法治规范,实现高质量发展。

王建军建议,在“十五五”规划中,明确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主体地位、推进原则、重点任务、服务方式、工作标准、责任分工、队伍建设、投入机制等,在此基础上制定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条例;加强整体设计,确定目标任务,优化资源配置,明确责任分工,形成推进合力;强化科技赋能,将数智技术融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服务找人”,提升工作效能。

“加强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社会适老化改造,是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打造残疾人、老年人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条件。”程凯认为,要在“十五五”规划中更加突出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将居家适老化改造与残疾人家改统一纳入“十五五”规划及国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和家装厨卫焕新补贴等工作内容统筹推进,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适时推进建立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补贴制度。制定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社会适老化改造激励政策,支持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人才培养。

积极开展“焕新”活动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提出“推进全社会适老化改造”等内容,引发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北京、上海、杭州、郑州、合肥等城市陆续将适老化发展纳入城市规划。

推进城市适老化改造进程,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不仅是践行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还是推进“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关键路径。

“预计‘十五五’期间适老化改造与城市更新将驶入快车道,构建两者之间的协同效应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北京市委会副主委李岩认为,要从单设施改造转向全场景营造,扩大适老化改造整体覆盖面,构建城市—社区—居家联动的适老化网络;要从一次性建设转向产业化运营,推动适老化改造可持续发展,通过品牌、质量、价格等市场化竞争机制,助推企业高质量开展适老化业务;要从政策性外驱转向使用者内驱,提高适老化改造的积极主动性,精准匹配适老化设施,让设施“适老又实用”。

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老旧小区逾26万个,近16万个老旧小区需加装电梯,涉及居民近1.6亿人。调查显示,无电梯老旧小区60岁以上居民中,78.3%因爬楼困难减少外出频率,25.7%一周内仅下楼1-2次。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不仅体现了城市更新的决心,也反映了社会对老龄化问题的积极应对。

“‘十五五’期间,我们要推动电梯加装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久不久’转变,以‘电梯上的民生’托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张金英建议,构建标准化、模块化审批与建设体系,设立街道层级“加梯服务中心”,实施“一窗受理、联合审查、限时办结”,破解“推进慢”梗阻;推动治理机制创新,鼓励以楼梯为单位成立“电梯自治合作社”,引导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建立电梯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可持续”运维。

近年来,随着银发经济科技产品供给和技术应用取得积极进展,数字技术适老化水平稳步提升,智慧养老产品逐步推广应用,智慧养老服务逐渐兴起,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呈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态势。

但在全国政协常委、国家邮政局原局长马军胜看来,与当前适老化需求相比,仍存在不少挑战和差距,“数字技术适老化应用还不够接地气,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在养老服务的应用开发仍有较大空间,需要在融合创新、务实有效上下功夫,智慧养老产品普及率总体不高等。”

“优化科技产品供给和技术应用,加快促进银发经济发展,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有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马军胜提出,在“十五五”期间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网络和信息服务适老化改造进程;促进养老产品创新升级发展,进一步完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鼓励养老科技产品研发创新;促进智慧养老服务发展壮大,打造智慧养老服务生态系统;协同联动助力银发经济更好发展,不断提高银发经济发展活力。

拓宽完善资金来源

社会适老化改造的资金问题也是委员们关注的热点。

全国政协委员、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毅认为,在适老化改造推进过程中,资金问题仍是制约其全部落地的重要因素之一。“适老化改造兜底性资金安排已得到各级财政支持,但资金归口分散,实践中易导致适老化改造资金轨迹和使用统筹协调难度增加。”

张毅建议,强化政府引导和保障功能,拓宽资金来源,提高资金使用效能,推动各地统一预算管理科目,重点保障公共设施、交通设施等国有产权类项目和特殊困难老年家庭的改造需求;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推动多元投入适老化改造,赋予金融机构更多自主权,探索适老化改造相关再贷款、信贷产品的容错与风险补偿机制,推动形成包容、灵活的资金支持环境。

张金英则以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为例给出建议:强化资金政策协同,探索“电梯养老保险”“电梯数字贷”等金融工具,破解“装不起”的难题。

王建军也建议,通过政府专项基金补助和优惠政策,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进入,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活力。(记者 孙金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