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火翻译公司banner

栏目导航

网站导航

村强,则民长富;民富,则国久安。

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6月,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增强集体经济薄弱村造血功能,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同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全面部署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以下简称“消薄”工作),提出到2019年底全省消除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下薄弱村。

一场声势浩大的“消薄”攻坚战就此打响,三年多坚守,浙江全省上下戮力同心,为乡村振兴战略趟出了一条新路子。在这场“消薄”攻坚战中,浙江人大又该如何“点兵点将”,发挥作用?

专项监督 把脉“消薄”短板

为全面了解浙江省“消薄”工作进展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促进集体经济薄弱村消除转化,进一步夯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2019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将消除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作为重点监督项目。

2019年9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情况的报告。为了配合做好这项监督工作,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史济锡带领下,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于6月至8月分别组成调研组赴金华、衢州、台州和丽水等设区市以及浦江、婺城、龙游、黄岩、松阳和庆元等县(市、区)开展实地调研。

同年8月21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史济锡带队赴浦江调研。在檀溪镇寺前村,一排展板记录了檀溪镇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檀溪实践”。该镇通过抱团取暖、组建公司,坚持“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模式,盘活农村资源,提升集体经济发展能力。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公司从960万元的资本金发展至目前的8000万元资产,并带动形成了全镇“村村有产业、户户有主业、人人能就业”的良好局面。

2020年11月25日下午,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听取省政府《关于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蔡荣章 屠轶钦 摄

而这只是浙江省各地积极开展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攻坚扶贫工作的一个小小缩影。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浙江全省“消薄”工作亮点纷呈、特色明显,成效显著。项目引领成为发展主方向、“飞地”抱团成为发展新路径、镇村联建统营成为新的突破口。但是,巩固提升“消薄”工作仍然面临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

为补齐农村农业发展短板,巩固提升“消薄”工作成果,调研组指出,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集聚要素,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管理,规范资产运营;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创新理念,强化基层农经队伍建设。

跟踪监督 护航高水平“消薄”

“项目的实施主体是什么?”“一年能带动多少劳动力?”在调研现场,为了详细了解项目发展、农旅融合和扶贫带动等情况,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农委副主任委员汤勇连连发问,和企业负责人一起算起了“消薄账”“增收账”,并共同探讨了未来发展思路。9月9日至10日,省人大常委会跟踪检查组来到常山县调研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

围绕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补齐集体经济发展、低收入农户增收“短板”,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将跟踪监督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列入2020年监督计划,并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审议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的跟踪检查报告。

2020年9月9日至10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农委副主任委员汤勇(右二)、迟全华(左后一)一行前往衢州市常山县调研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王芬 摄

2020年9月至11月,省人大常委会对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跟踪检查领导小组先后赴温州、衢州和丽水市,以及泰顺、常山和景宁等县(市、区)开展“消薄”工作情况的调研。

“到2019年底,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562.92亿元,经营性收入335.72亿元;其中,6920个省定薄弱村总收入49.91亿元、经营性收入19.46亿元,村均总收入73.61万元、经营性收入28.72万元,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任务高质量完成。”《关于跟踪检查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展示了这样一组傲人的数字。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消薄”攻坚战中,各地牢牢把握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重点,为乡村振兴蹚出了一条新路子。宁波等地加强中央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项目的动态跟踪。嘉兴市通过县级土地收储中心对盘活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进行收储或交易,将土地指标转化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台州市、衢州市强化薄弱村转化指标动态监测,实行薄弱村“销号”管理……“消薄”工作可谓硕果累累。

发展强劲而健康的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检查组认为,下一步,各级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市场化改革导向,注重发展方式由外部“输血”向自身“造血”转变,突出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创新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模式。

结对帮扶 演绎扶贫“浙江样本”

10月12日,2020国家扶贫日浙江主场活动在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举行。浙江率全国之先发布精准扶贫报告,先行先试,为消除绝对贫困、解决相对贫困提供浙江方案和浙江智慧。

活动现场,浙江首次对外发布了精准扶贫十大案例,“结对帮扶”中省人大连续14年结对三门县寺前村的案例赫然在列。一个个鲜活的扶贫样本,折射出浙江对标建设“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撸起袖子加油干,奋力为全国脱贫攻坚提供浙江样本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

2007年,省人大机关与三门县花桥镇花桥村结对帮扶,2012年结对村由花桥村改为寺前村,从此,花桥镇与省人大机关结下不解之缘。

14年间,省人大机关在花桥镇帮助落实项目建设资金1200多万元,累计实施帮扶项目14个。

14年间,省人大及机关领导凡走进三门,都会到花桥镇来看看,这样的走访调研已不下40次。

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杨彬,现年已经90多岁,每年都到花桥进行捐资助学,他那深情的话语,已深深烙印在乡亲们的记忆深处。

14年接续奋斗,14年干在实处,在省人大帮扶下该村建立起村集体经济稳定发展的机制,集体经济年收入从10万元增加到53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万元以上,人居环境大变样,户户达标全面小康。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消薄”工作的“浙”张高分答卷已徐徐展开。“消薄”之路的探索中,始终活跃着浙江省人大的身影,无论是积极发挥职能,亦或是躬身入局14载,处处彰显出“重要窗口”建设的人大作为。